“母亲”和“老师”,对于男生而言都是尤为重要的角色。不过,无论老师多么要紧,都没办法替代母亲。一个好母亲的确可以胜过一个好老师,而不吼不叫的母亲可能胜过10个好老师!
千万不要把教育的所有责任都寄托在老师身上
大家不是刻意拿“母亲”和“老师”进行比较,而是更强调好母亲的重要程度。男生从呱呱坠地到上婴幼儿园,“老师”这个名词对他来讲是空白的。但,“母亲”却无时无刻随着着他,母亲的言行举止一直影响着他,感染着他。等他开始走进学校,跟着老师进行学习的时候,他已经在母亲的影响下,培养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。从这个角度来讲,母亲就是男生生活中的第一任老师,假如大家了解用不吼不叫的方法教育男生,他肯定能打下好的做人与做事的根基。
有时候,大家会把教育孩子的期望寄托在老师身上。但,老师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,老师要管理几十个人组成的班级,他对每个孩子的关注非常难达到很细微的程度。所以,大家与其期望孩子遇见10位好老师,还不如让自己成为不吼不叫的好母亲。由于,孩子能遇见哪种老师,大家做不了主,但大家能成为何样的妈妈,大家自己完全可以做主。
男生入学后,他的生活除去学校就是家庭,假如他在学校被老师刚训斥完,回到家又被母亲吼叫一通,他心里会多难受啊!假如老师柔声细语地给他讲道理,而大家却一直大吼大叫地斥责他,大家在他心中的威信自然会愈加低,他也会愈加叛逆。所以,男生遇见哪种老师无关紧要,要紧的是必须要遭到好母亲的正确引导。
母亲要用柔和的态度解决男生在学校的坏“遭遇”
浩浩由于在学校和同学打架,被老师狠狠地训斥了一顿,他心里非常难受。一回到家,母亲就发现他脸色不对,在母亲的询问下,浩浩把在学校发生的事情说了出来。原来,他和同学闹着玩,不小心弄疼了同学,一来二去就“升级”为打架了。
母亲听了浩浩的描述,不急不慢地说:“母亲理解你的心情,将来和同学玩耍应该注意分寸,不要最后弄得大伙都不开心。下次注意就好了,别多想了,老师批评两句也是非常正常的。行了,洗洗手,吃点儿水果吧!”
男生被老师批评了,他回到家最需要的就是大家的安慰。假如此时大家因男生做错了事,就大声斥责他,他必然会感到非常无助,会因不被理解而愈加难受。所以,大家必须要用柔和的态度帮男生解决他在学校的“遭遇”。
大吼大叫只能让母亲变得没威信
一天,吴刚兴高采烈地对母亲说:“母亲,大家学校今天组织募捐,昨天你不是给我10元钱嘛,我当时就筹备把10元钱捐出去……”
母亲刚听到这,就大吼道:“你把10元钱都捐了?咱们家的状况,你不是不了解,你把零烧钱都捐了,那这个星期你就别问我再要零烧钱了!”
吴刚听母亲如此一说,也大吼道:“没,我是想捐10元,可是老师只让我捐2元,还告诉我2元钱也足够代表我的心意。”说完,吴刚转身跑开了。
吴刚的老师是位好老师,他能从学生的家庭状况出发,作出正确引导。可是母亲的教育方法和老师形成了巨大的反差,这不能不让吴刚更喜欢老师,而离得远远的母亲。
话说回来,即便吴刚捐了10元钱,假如大家能慢慢地把“量力而为”的道理讲给他听,他不但能听懂道理,而且会敬仰大家。假如大家用吼叫的方法给他讲道理,他不但听不进来,还会由于大家恶劣的态度而生气,结果,大家的教育目的没达到,还弄得两败俱伤。
所以,男生对大家产生了依靠感还是排斥感,完全取决于大家的态度,也就是说大家是不是用不吼不叫的方法教育孩子。